|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首期先进课程示范讲学活动启动
|
记者:任卉
|
电子半导体芯片市场无穷的潜力促进了集成电路(IC,Integrated Circuit)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集成电路市场在这一大环境下持续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集成电路市场,吸引了国际众多知名厂商的注意力。然而,与此成为鲜明对比的是,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极度短缺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软肋,这无疑会严重影响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和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有数据表明,到2008年我国急需25万集成电路人才,而目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只有几千规模。IC电路主要包括设计、测试、生产、封装四个方面,其中,设计和生产环节相对来说是IC电路的关键环节,而在设计方面,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占市场份额不足20%;在生产环节,我国国内主流的工艺水平是0.18
m,最高水平是0.13 m,和国际主流的90nm,最高65nm(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未实际量化生产)技术水平相比,国内的生产水平还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阶段。造成这一局面的关键问题是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相对短缺,这不仅仅指数量上的短缺,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短缺。
集成电路产业业内流行一种说法“集成电路的发展遵循摩尔定律,也就是所谓每18个月,相同面积大小的芯片内,晶体管数量会增长一倍”。这一说法足以证明时间对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较晚,在各个方面都要落后国际水平,如何在今后的几年中追上并赶超国际集成电路发展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呢?为此,国家教育部、科技部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大力提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由下面的材料可见一斑:
2000年初,科技部组织并开展了一项推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和"863"IC专家组负责这一计划的推动和具体实施。
2001年,“863重大专项”先后预启动,安排进行了CPU、IP核等的开发;2003年进行了SoC平台的开发。
2001年开始,国家有计划的在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相对发达的7个城市建立了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这7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西安、无锡、成都。
2003年春,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决定在国内有相对优势的高校建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10月,教育部、科技部批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九所大学为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2004年8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六所大学继上述九所大学之后成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山大学开展筹建工作。
至此,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布局初步形成。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计划的目标是通过6到8年的努力,培养4万名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和1万名集成电路工艺人才。而作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计划核心内容之一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首期先进课程示范讲学”活动的正式启动,无疑更是锦上添花。
此次即将在杭州举行的“首期先进课程示范讲学”活动将邀请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大学等顶级高等院校的8位著名集成电路方面的权威教授来华讲学,这8位著名教授则由Synopsys公司帮助邀请。Synopsys公司是半导体和电子行业知名的EDA软件工具和专业化服务提供商,在次此之前曾多次和国内技术院所合作,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诸多措施的出台,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能否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实用技术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我们将拭目以待。在集成电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不仅是一场与人才技术的较量,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市场,也就赢得了商机,我们期待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
|